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方圓/且看大江風雲再起

朱家炯(朱梓)

  早先在電影配樂闖出字號,吳大江得過金禾獎、金馬獎以及康城國際影展最佳配樂獎,卻不以此為滿足,在自我的要求下奮發向上,努力學習現代作曲理論與技巧,並將長期在電影配樂上,中西樂器各種音效組合實驗的成果,融入他的音樂作品中。更以蠻牛開天闢地的精神,創立了新加坡人協交響樂團、華樂團、舞蹈團、合唱團,提升了當地精緻的音樂的水平。1977年回港成立香港中樂團,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與香港作曲家同心齊力的帶起創作交響化民族管弦樂的狂潮,成為宣揚交響化民族管弦樂關鍵人物。剛出爐的《香港音樂發展概論》一書,寫及當地中樂與西樂,前者佔有更多的篇幅。這不能不歸功於中樂團成立二十多年來與當地作曲家互動,所產生的成果。而吳在任內(1977-85) 首先推動作曲委約制度,影響極為深遠,據統計首演新作113首,新編325首。1977-97中樂團累積二十年委約創作、改編的曲目更是高達1353首,數字是何等驚人,吳更是身體力行並與當地作曲家充分結合將新音樂思惟帶入交響化國樂,不但吸引國際樂壇的矚目,也帶動了海峽兩岸四地打破中西隔閡的新音樂運動,影響至為深遠。
  1982年吳氏成名作,《緣》代表香港赴巴黎參加國際作曲家交流大會,極受好評,評鑑名次亦在林樂培參賽的大塊文章《昆蟲世界》之上,原因無他,吳氏充分發揮傳統樂器的特性,以精簡的篇幅語帶禪機來描繪難以捉摸的情境,成功的以裝飾性的十二音來襯托典型的東方線條,真實的將餘韻留在空間裡迴響。1983年寫《胡笳十八拍》給聲樂與民族樂隊,譜本根據1611年明朝萬曆孫丕顯刻本琴譜《琴適》中的琴歌旋律,詞是按照宋朝王安石、李元白根據蔡文姬《悲憤詩》所擬寫的同名琴歌中的一、三、十二、十八拍(段)。前兩段嗟歎身世、思念故土,後兩段寫去住兩情矛盾,以及最終子西母東的恨事。作曲手法頗為不俗,運是用增四度疊置,以裝飾性的十二音音列製造張力用來描寫戰爭的亂聲或是內心掙扎,主唱的調式旋律優游其上與樂隊的張力配置,居然奇妙的相輔相成。至四拍高潮後,尾聲如序奏音型變形再現,使得胡曲手法十分統一。本曲相較於稍早馬聖龍寫的同名曲只用第一、二、十二拍,在層次表達上要完整,更增添了一份戲劇性的震撼。本曲是以大編制民族樂隊與聲樂結合,氣勢宏偉,也是作曲家成功作品之一。
  1986年吳氏移居台北後寫了兩首精簡卻編制龐大的作品。《迴》是1992年11月應文建會委託而作,用了42個聲部,其中人聲就有十二個聲部。用了純四度疊置十二音列的寫法,或重複、或平行堆疊,是一首極有效果的作品;《龍》是1999年6月的作品,大型民族管絃樂團、人聲外又加上了64個複製曾侯乙墓的編鐘,是以五聲音階作為音塊或是和絃,一脫之前作品的緊張度,彈撥旋律小二度的撞集,及偶爾半音的牽引,讓此曲顯得精巧可愛,在在顯出藝術家隨時皆在的赤子心。
  吳氏在台曾客席過不少場音樂會,惜因身體不適,不得不長期修養。未想去年在音樂廳見其容顏煥發,又聽其最新創作《龍》樂思敏銳,對其康復衷心歡喜。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吳大江樂展》於國家音樂廳由吳本人親自指揮演出,高興之餘,特將長文短寫以嚮愛樂者。
預知吳氏詳情請看《吳大江-人與樂》---僅以此文緬懷先生,寫于吳氏仙逝前一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