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方圓/北京札記二則

朱家炯(朱梓)

  二000年七月北京行,寫下了二則札記,以及一點感想:
北京的夏天可真熱的慌,稱早涼快打了車去尋智化寺,按著地圖尋去,居然司機找不著祿米倉胡同,只好在朝陽門下了車,一路上頂著太陽往南走,應該就在左近,可是問了老、中、青三位同志仍舊得不到答案,總算在隔壁的胡同裡問到了方向,看來有音樂活化石之稱的智化寺在北京人的眼裡,還算不了什麼!到了寺門口,頗為冷清,也不見有人招呼,於是自顧自的瀏覽這號稱保存極為完整的明代木製古建築,冷不妨,角落中傳來一聲──參觀,買票。於是我成了當天週六上午唯一的參觀者。該寺規模宏偉,建有四殿、一堂。只允許參觀藏殿、如來殿、兩個殿、一個堂,由於寺內不准香火,又沒有和尚,更聽不到號稱鼓吹教坊樂的遺緒,被稱為活化石的“京音樂“,到是見到了寺內三兩的住戶,推著腳踏車進出,這般光景實在不像廟宇,可也看不出它是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頗為關心京音樂的去處,是否又被塵封起來了呢?
  翻開北京七月份的「今日藝術」,躍入眼簾的是中國愛樂樂團的誕生,此一繼四年前中國交響樂團成軍後,第二個職業樂團的籌組,引起當地樂界不少波瀾。其中報導愛樂成軍難題有多少的文章,大篇幅討論“樂手資源從那裡來“,“平衡因樂手資源競爭所產生的矛盾“以及“招聘的公正性“等爭議性問題,反而“建立有長期穩定來源的經濟保障系統“僅點到為止,看來該團的經費來源包括政府資金、社會贊助、以及票房收入已不是問題,應足以支持此一樂團的成立。相較於蓬勃發展的交響樂擔心樂手資源的不足,或是擔心人才流動造成了樂團間生態與心態的不平衡,民樂界的光景可是慘澹多了,不但從未有任何一個類似中交或是愛樂的職業樂團的產生,在自負盈虧下不但人事縮編,演出減少,影響所及甚至各學校的民樂系畢業生改行的不少,此外,有名的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為了維持開銷,所裡也如同其他民樂團般經營了不少副業,不禁令人質疑會不會減少了應有的音樂研究獲著演出績效?該所借展給台灣的古琴,在台北可是視作國寶,待在恆溫恆溼展覽室,在還回北京之後還是只能藏身於該所溫差最大的頂樓,令人不禁搖頭。同時,卻又傳來耗費不貲的大劇院的動工興建(因爭議而暫停施工),以及中交、愛樂具“國際水平“的相繼組建成功的消息,在在說明了大陸在經濟上的力量龐大是不容小覷的,只是在音樂文化的發展上採取“薄古而厚今,輕東而重西“,這麼樣的一個政策!作為一個觀察者,也只能期許海峽彼岸失衡的發展能早日回復常軌,殷鑑未遠,也為我方發展正規音樂文化的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