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方圓/是否我們的樂教出了問題?

是否我們的樂教出了問題?
朱家炯(朱梓)

   時值歲末,正是以往樂團主辦作曲研習營的時刻,十多年來已形成了兩岸作曲家與主修作曲的學生每年的定期聚會,其樂融融。與會的焦點不外爭論著音樂的“民族化與西化“,“調性與非調性“等,說穿了那就是音與韻在認知上的差異。
  聽了不少十二音運用音色點描法的曲目,縱然有草書般的飛昇走勢,但對音的追逐而不講求韻終究是理性的組合;也有若干作品只強調調性以及民族音色,忽略了“韻“卻又不講求音樂的理性因素,於是等而下之形成無意義的聲音組合。所謂立基於民族特性,所應追求正是民族的魂魄,那就是“韻“,語言聲腔的流轉,文化、生活的累積,在在豐富了我們的音樂資產,也就形成了所謂“韻“。樂器不過是人類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而已。這些年來看多了也聽多了作曲主修學生,將民族樂器當作音響,當作音色工具,頗有些感慨。呈上台面的作品常是一些毫無意義的音堆,也許我們不該強求,這些作曲學生對初次接受民族樂器所產生的陌生感,但對傳統藝術中“氣韻生動“的體認不足,無法聯想自然無法運用於人聲以及樂器等工具之上,對於此種現象的一再發生,值得我們深切檢討是否我們的樂教出了問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