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樂論/e化音樂資訊與知識經濟

e化音樂資訊與知識經濟
音樂月刊 2001年3月號
朱家炯(朱梓)

前言:
  在瞬息萬變的e世代,音樂的學習者或是創作者面臨的不再是閉塞的世界,而是具有通透性、周延性並能提供決策思維修正能力的e化環境。音樂行為逐漸顯露出多元化,不分時空地域的地球村現象,從新近流行的網路動畫《阿貴》以及其所牽引出的訐譙文化可以檢驗出e化資訊迷倒眾生的魅力。

知識經濟的迷思

  這是個人人知道,卻又不太清楚內容的話題,所以稱之為迷思!
大年初一不少人就被街角如山的垃圾驚得目瞪口呆。怎會這樣!難怪張忠謀要一連提出八個「知識經濟的迷思」質疑的是政府只關注於打造綠色矽谷,發展科技環境,卻疏忽了周邊的「教育、金融、政治、倫理、法治」1等界面,若是先做好了這些事情,「知識經濟將會水到渠成」。所建言的正是發展知識經濟不能只有科技,應是全面的「強調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的經濟」2,換句話說,要讓台灣在走知識經濟這條路前,還有許多準備工作要作。若是將文化知識的創造與道德規範與傳播等工作作好,那麼街角的那一堆難以置信東西就不會產生。在充滿新經濟名詞的今天,本文以音樂的觀點解析資訊e化的過程,以及發展到知識經濟所需探討的傳播心理與管理知識,並以成功實例作一說明,期能有助於解除大眾對知識經濟的迷思。

資訊與知識

  「資訊」與「知識」的分野,好比常人所說成語「見樹不見林」,樹與林的關係:
葉、枝、幹--樹──同類樹系集合──多類樹系集合──森林(規模)
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個體知識(經濟)體系(文化、政治、科技)──整體知識(經濟)體系

  樹由樹葉、枝、幹等所組成,好比「資訊」是由眾多資料(data)整理而成,樹由個體組成同類樹系,再經由不同類樹系的集合進而形成森林;資訊也在不斷累積演進,當同類或相關資訊形成經濟規模時,就形成了個體(例如文化領域)知識(經濟)體系,進而建立創造知識的能力和效率,當經濟規模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應就成為現今政府大力提倡發展的整體“知識經濟“或是總體知識經濟體系。
對於事件的認知,若只知其然(只有資訊的傳達)而無法求取所以然(無理性的思辨),是無法形成知識(如同見樹一般),仍只是資訊。只有經由經驗以及理性思辨的過程後,才能形成知識,累積成個體知識經濟體系(樹系),從而建構出整體的知識經濟規模(林相)。
曾進歷認為“知識經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誰能把「資訊」轉變成「知識」。傳播學者主張把「資訊」看成「media content」,他們認為資訊就是「媒介內容」。...透過不斷「選擇」,把資料蒐集、整理、加工、展示的連串過程,進行有系統的管理所得結果的呈現。“3應用在音樂資訊的產生亦是如此。並將此一資訊藉由審美經驗、理性思辨後形成音樂知識,再累積規模發展成為音樂知識經濟。由此觀來,整體知識經濟好比大金字塔,而文化是其中的一環,音樂又在文化經濟體系中的一環,而各個提供音樂知識的網站,則正是建立音樂以致於文化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因此,從音樂資料建構成資訊進而形成知識的過程中,音樂資訊的產生,控制、管理變成極為重要的一環,也是發展音樂知識經濟的關鍵所在。

何謂e化音樂資訊?

  先探討e化的概念。最近似乎掀起一陣e化風潮,名詞前若不加上一個e字,似乎就不能顯現時髦,甚至提昇其原有的價值。在過度渲染下似乎遮掩了e化真正意含,好像只是硬軟體表象的更新,而忽略了其深層的意義。雖然字面上e化就是電子化,是Electronic(電子的)的字首縮寫。其實e化現象指的是一種思考模式的轉變,不但讓僵化的主觀思維具有彈性修正的空間;同時資訊所傳遞的模式,也具有通透性、精簡、彈性、有效率的客觀性。當e化現象隨著寬頻時代的到來益發顯著,對於音樂教育、研發及傳播事業不可避免的受到革命性衝擊。
所謂e化音樂資訊泛指利用電子科技環境傳遞且符合前述e化概念的音樂資訊稱之。它的特色如下:
一、資訊的通透性
e化資訊是多面向資訊的交集,不但分責分享,可公開討論,並具有隨時檢驗的特色。
二、精簡的格式(epaper)
e化資訊傳遞模式必然精簡,以最少的時間與空間儘可能的容納最大量的資料,以達到最迅速的資訊交換。
三、資訊的累積效應與伸縮性
e化資訊具有廣闊的儲存空間,能將前述精簡的資料作有秩序的累積,以及具有隨時編輯的功能。
四、資訊環境與標準樣式的建立
e化資訊的環境與標準樣式建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要有效率的使用上述資訊,仍需要政府或是文化單位建構e化環境,例如所謂資訊定址服務例如GLIS(Government Information Locator Services)4,來辨識或取得各媒體出版品或有價值的資訊產品。這是政府或是文化單位在文化知識經濟架構上必要的投資。在未建構此項服務前,音樂資訊的搜尋只能尋求以一般的搜尋引擎來解決。

五、e化因素引發音樂思考模式的轉變
  在瞬息萬變的e世代,音樂的學習者或是創作者面臨的不再是閉塞的世界,而是具有通透、周延性並能提供決策思維修正能力的e化環境。音樂行為,逐漸顯露出多元化,不分時空地域的地球村現象,從近年(新近)流行的網路動畫《阿貴》以及其所牽引出的訐譙文化到新近的小新的吉他館,均可以檢驗出e化資訊迷倒眾生的魅力。

e化音樂資訊的控管評估

  鑑於網路音樂資訊的參差不齊,可借用二則標準來評估控管資訊:

一、參考楊志弘博士利用綜合「技術運用」及「內容規範」兩個不同角度歸納出評估網站資訊品質的「15C準則」:“網站內容的可信度、嚴謹思考、著作權、引述、連續性、檢查制度、鏈接性、可比較性、資訊背景、主題範疇與閱聽眾結構、時效性、方便性、舒適性、經營成本、社群觀念,等十五個標準5。提供網路人參考,在浩瀚無邊的網海中,汰選出可用的珍貴的音樂資訊。因此,任何一環節中的知識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必須建構出具有效率、創意以及傳達正確知識的環境。
二、借用教育心理學家Richard Fulkerson 的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1977)6,文學創作的四個觀點,來檢驗網站音樂資訊的品質:

一、 站在聽眾或是讀者,或是網站消費者觀點,必須重視形式的秩序、架構層次簡單明瞭的運用,這就是所謂──Formalist Theory (形式主義理論)
二、 針對網路資訊生產者,無論呈現的是多媒體或是文字資訊,必須儘可能的展現趣味、真實以及發揮個人魅力,並利用網路多點互動呼應的特色,傳達深度資訊──Thoory of 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理論)
三、 針對網路資訊生產者,或經營知識網站者,當你展現創意時,要具備模仿創意的能力,而不是僅有外在形式的模仿。Good Thinking instead of Copying──Mimetic Theory. 模仿創意理論)
四、 對於聽者或是讀者,或知識網站的消費者,要求網站在要求資訊內容的準確性外,重視網頁資訊傳達的包裝方式。具備新穎美觀、精簡有效率的特色,從旁增加吸引讀者、消費者的力量。這一點如同文學上的修辭學,是很重要的。──rhetorical theory(修飾理論)

結語:

  建構音樂知識經濟的基礎單位,最常見的當屬音樂知識網站,在管理及發展理念上,應由提供音樂資訊開始逐漸累積至音樂知識體系規模,傳達的方式也應由點、線、面由內而外,逐漸的由傳統點對點擴大至多點互動的經營方式,並由生產者個體參與擴大至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集合群體參與,而成為音樂知識經濟體系金字塔中的一環,無論是塔尖的前衛音樂或是社會底層的音樂,均能找到它的定位,其中相互分擔、共享共用應是這些知識網站的共同點。
  在e世代網路資訊暴增的年代,理念維繫固然重要,仍須兼顧實際。因此,如何生存,便成為維護良質知識網站最重要的課題。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Dawkins 在文化-社會演進上提出了Memetic Theory(1976),將文化的發展如同人體基因的不斷的淘汰與進化,而在文化上這項基因(稱為meme)即是“人腦中的某一項資訊類型的記憶“7在適者生存的發展下這個理論提供了資訊的生存基礎。1999年9月春水堂科技公司推出的《阿貴》動畫網站以無厘頭、左鄰右舍或是周遭發生的小事,透過可愛家居的模式風靡不知多少學子;2000年9月成立的線上網路公司,更以動畫與音樂《訐譙龍》,利用社會底層的叫賣、音樂,遊走於下流口語邊緣,收訊長紅。2007年3月小新的吉他館在網路以及平面媒體傳播下快速發燒。三(兩)者均在口耳相傳以及病毒式的傳閱下,將“阿貴“以及“訐譙龍“,或是價廉物美的網路吉他販售資訊迅即轉化為“文化中的基因meme,復經過不斷累積,當會員數位價值超過百萬,演進形成規模時,就形成了成功的經濟個體,抓到大眾的心,也推銷了產品。
  儘管e化資訊具有無遠弗屆的便利性及其他諸多優點,仍舊無法避免資訊內容由於精確度不足,以及缺乏道德規範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這將是本世紀在發展e化音樂資訊以致於知識經濟所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1 聯合報第二版社論90年2月13日。
2 賴鼎銘“知識產業不只是資訊科技或高科技,是教育、研發、大眾傳播“摘自聯合報第十四版90年2月13日。。
3 原文請詳閱Benson所寫“資訊Vs知識“摘自http://www.herefrom.com/benson.com
4 GILS所描述的資訊並不只有電子媒體,而是更種媒體的出版品,透過GILS核心的描述以及Z39.50的分散式檢索使得GILS具有精確查詢、主題是查詢、隱藏資源查詢、共通使用界面、定址資源集、自動聚集以及分散查詢七個特色。根據陳昭珍所著《電子圖書館整合撿所知理論與實作》台北:文華圖書,民89,p152。
5原文請詳閱楊志弘所寫“e化15C準則“摘自http://www.herefrom.com/楊志弘.com
6 Fulkerson, Richard. "Four Philosophies of Composition." The Writing Teacher's Sourcebook. Ed. Gary Tate, Edward PJ Corbett, and Nancy Myers, 3rd ed. NY: Oxford UP, 1994. 3-8.
7 http://www.evolutionzone.com/kulturezon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