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方圓/莫讓中道難為!

莫讓中道難為!
朱家炯(朱梓)寫於2000年12月

   眼看世紀之交的這一年,即將過去。政局動盪、經濟衰退,起伏之大令人震驚,究竟仍是外在的原因。反而人心的激化,分執兩端的異議難以妥協,更令人憂心。難堪的莫過於沈默的大眾,夾縫之間難以附和,只能在兩可之間猶疑,進退不得,既減低了向上攀升的效率,也虛擲了生命。朝野間的批評,本是針貶時事、相互激勵的好事,可是當在野者批判成風,非逼在朝者退位不可,又遇上在位者難以體察民情,又不願捨己既得利益時,僵局就產生了。政壇如此,各行各業不也如出一轍,自然樂界的紛擾也免不了。

  近日一場國樂交響化的研討盛會,聚集了海峽兩岸四地不少的菁英學子。發言者眾多,似乎是持正面意見者所能吸引聽眾的目光殊少,反倒是尖銳的言辭獲得全場的注目。一場發言者率真之言“一個獨特的現象...未卡到好位子的,近十年來靠著批評現代國樂,更成為媒體寵兒及文化機構的紅人,聲名鵲起,名利雙收“,不錯!那正是現今成名登龍的捷徑。理直氣壯的質疑固然令人省思,卻也鼓勵了開啟負面言辭風氣。記得多年前與已故姚師一葦有緣同車上研究所美學課一年。一日,姚師提到年輕時寫負面文章大出風頭,正沾沾自喜時,不意一旁師母回應了一句,「君才僅止於此?」,姚師頓悟,從此不寫負面文章,終於在戲劇創作上有所成就。儘管如此,建設性的批評,未嘗不是好事,所謂謙受益,滿招損,在位者若能虛心改善,朝野僵局終能改善,各行業有心人士,不也可齊心向上,共創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新局面?

  國樂與傳統樂種,紅花綠葉本是同根生,卻只聞有限資源的爭奪,未聽到如何開源、相互扶持之聲。孕育傳統樂種的農村經濟,以及廣大的空間,早已一去不復返,應關心的是如何在有效的保護模式中,延續傳統的香火,開啟國樂多元化的發展。反而二者間相互誅伐聲不斷,削弱了彼此間的力量,更減低了齊力爭取社會認同,與蔚為主流的西樂分享應有的資源的力量。

  網路 e 世代的來臨,地球村的音樂現象早已在發燒,譚盾的「Symphony 1997天地人」中編鐘與大提琴的對比;茉莉花與快樂頌的拼貼,廟街的廣東戲曲與西洋管絃的同時存在,所呈現的正是跨古今時空,東西地域文化,集大成的最佳例證。至於民族音樂學者也紛紛針對各民族樂種進行“再研究“以及受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受化作用“提出研究心得。面對下一世紀的音樂發展的無限空間,樂壇的菁英不仿靜下來想一想,能否少些負面多往正面的發展;在位者也應了悉世情,能捨名利,勿讓捨我其誰佔據心胸,減少了人才的累積。佛家曰能捨,卻也見高僧難為左右的我執,是否人間世本應如此?在價值觀丕變的這段日子裡,小民苦於左支右絀,不知何者為是。高行健曾說“想贏得思想自由,除了沈默便是逃亡“,可是真能逃離紛爭者能有幾人?

  儘管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在位者與媒體的批判者,可否各退一步,讓苦難的國樂與傳統樂種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莫讓中道難為!

沒有留言: